據報道,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65萬,比去年增加16萬。再加上出國留學回來的約30萬海歸,以及之前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,預計今年全國將有1000萬大學生同時競爭。在經濟充滿挑戰的大環境下,每年都在增加的大學畢業生人數,使得“就業難”被畢業生、家長以及社會廣泛關注。
家在農村的北京女孩何曉萌,大學畢業后自己創業。2008年,她成立了村里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,承包了村里24個大棚種植嫁接黃瓜,一年后凈賺24萬元。目前,她把大棚承包數量由24個增加到36個,是“北京營和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”法人代表兼董事長。
然而現實生活中,像何曉萌這樣大學畢業去種菜的年輕人其實并不多。如今不少大學畢業生手捧簡歷,南下北上,頻繁參加各類招聘會,目光總是緊盯機關、名企等單位,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考慮到基層、邊遠貧困地區去就業。更有甚者,寧可在家待業,也不“委屈”自己從事“不體面”的工作。這種思想要不得。抱著“做大事”、“就高職”、“留沿海”的老觀念,必然錯失機遇,與社會和時代不合拍。
某國內知名招聘網站負責人表示,“就業難”并不是難在崗位的缺乏,而是難在畢業生對未來方向、社會需求的認知錯位及缺乏自我了解產生的迷茫。隨著民營企業、第三產業等對大學生的吸收能力和歡迎程度有增無減,二、三線城市快速擴張對拓展市場的需求日益增強,都為畢業生帶來了職業發展的機會。
工作無高低貴賤之分,公務員是工作,種菜、擺水果攤也是工作,只要靠自己的雙手合法去賺錢都是值得尊重和無尚光榮的。再說,大學生包括研究生,開擦鞋店、辦養豬場,都不乏發展成大事業的先例。作為大學生,不妨樹立靈活務實的就業觀念,眼睛不要只盯著上面看,還要往“下”看:到中小城市、中小企業去,從基層做起,也是一條好路子。只要肯放下“面子”,及時轉變擇業觀念,真正認識到“面子”不能當飯吃的道理,那么,就業的路子就會越走越寬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