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,要鼓勵企業“培育精益求精的‘工匠精神’”。于是就有人認為,既然全社會都在大力弘揚“工匠精神”,那么搞教育倡導“工匠精神”也是到時候了;而且一直作為貶義詞使用的“教書匠”一詞也該正名了。
筆者認為,搞教育、做老師借鑒“工匠精神”可以,但給“教書匠”正名就不必了。
“工匠精神”確實值得借鑒。對自己經手的產品總是力求盡善盡美;不管客戶要求高不高、急不急,自己不滿意的產品絕不出手;充滿熱忱地投入工作并陶醉其中,多少年也毫無倦怠……古往今來,無數優秀工匠身上所體現的這種精益求精、專注敬業的“執拗勁”確實值得廣大教師學習和借鑒。但是,教師畢竟不屬于工匠,在行業分類中,教師自古至今都不在“百工”之列。我們學習“工匠精神”是從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”的意義上說的。
教師有特有的職業操守和規范,“工匠精神”并不能詮釋教師職業精神的核心內涵。按照《說文解字段注》:“匠,木工也;工者,巧飭也。百工皆稱工、稱匠。”教師職業與任何一行的工匠都有本質不同:工匠面對的原材料和加工制造出來的產品都是物態的,但教師面對的卻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。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”,教師除了要精準地為學生“授業、解惑”更需要“傳道”——這可不是“工匠精神”所能涵蓋的。真正的教育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,更是思想和價值觀的引領,是教師人格和學養的示范。這個理自古至今都沒變,哪怕是信息技術應用日新月異、傳統教學方式發生顛覆性變革的未來,恐怕也不會變。
歷史已經賦予了“教書匠”特定的內涵,為它正名沒有必要。為“匠”者未必就有“工匠精神”,也未必都能“匠心獨運”。百工之中,粗制濫造、不求創新、缺乏“工匠精神”的匠人不少,這也足以說明弘揚“工匠精神”是多么及時和必要。人們借這類匠人去形容那些只會簡單機械地“授業解惑”而不“傳道”、習慣在課堂上“販賣”知識、平庸板滯的老師并稱之為“教書匠”,可謂入木三分。所以“教書匠”與“匠心獨運”雖然都有一個“匠”,但性質卻相去十萬八千里。
為“教書匠”正名,實際上就是認可“把教育當飯碗”。筆者認為,只把教育當職業或飯碗不可取。把教育當飯碗顯然是這樣一種狀態:職責范圍內的做,職責以外的盡量少做或不做;上班時間該做的做,下班時間一到拍屁股走人,無論作業改沒改完、課備沒備好、學生有沒有輔導的需求一概明天再說……不是經常有中小學校長抱怨一些老師嫌班主任工作辛苦、補貼少而不愿意當;嫌學校后勤、興趣小組輔導等工作繁瑣、不自由而不愿意兼,清清爽爽只想做個任課老師上幾節課么?說白了就是缺乏教育責任感、使命感。把教育只當個飯碗,敬畏之心也就無從談起。
教育是適合理想主義者干的事業,因為教師的職業很特殊。且不說教師有沒有在“傳道”,在傳什么道,就連“授業解惑”的過程、質量和效果,外在的力量都很難監管。如果只簡單地把教育看成謀生的飯碗,滿足于當“教書匠”,沒有源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,那么,職業倦怠就會如影相隨。
為師者要遠離“教書匠”,把教育當事業。在我看來,教師人人都想當“教育家”不是壞事而是好事。相反,人人都滿足于當“教書匠”,只把教育當職業、當飯碗,才是一種悲哀。廣大中小學教師只有心懷教育夢想,追隨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足跡,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和人格魅力,中國教育才會有更好的未來。
|